米兰平台,米兰(中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米兰平台,米兰(中国) -> 正文

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八项举措创新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途径效果好

发布日期:2020-06-23 信息来源:大学生发展与服务中心 作者:张京鹏 赵晓丹 罗婷 编辑:尚磊磊

米兰平台,米兰(中国)本着“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成才服务,对学生发展负责”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按照“学生为本、德育为先、引导为主、服务为魂”的工作思路,以打造温馨家园、构建和谐师生共同体、提升校园文化氛围、引领学生成长为目标,进一步完善了以“对口协议”为抓手的“三全育人”体系建设,修订育人实施办法,采取八项举措,全面创新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有效途径,促进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助推学生成长成才已见成效。

实施网络育人工程。一是加强“易班中心”建设。学校进一步完善了“易班中心”建设的组织机构和顶层设计,从2020年开始就将“易班中心”建设纳入到学校重点建设工作之中,纳入了党的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教育、平安校园建设、文明单位创建、教育教学评估等体系,同规划、同推进、同督查。学校依托“易班中心”,搭建了德育资源共建平台,设立了网络思政工作专项经费,每年专项拨款20万元用于“易班中心”建设。目前,学校借助“易班中心”建设培育了多个平台的精品栏目。二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是新时代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学校进一步优化校园网络结构,建设了一支高素质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加大网络舆论宣传,确保了校园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和有益知识的重要渠道。培育了多个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微信公众号,培育了10个网络文化工作室,定期输出精品的网络文化作品,传播了正能量。

实施通识训练工程。强化综合素质提升。学校始终坚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思想引导、行为指导、成才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资源整合,搭建“对口协议”教育、“两感信”教育、“系列特色主题班会”三大教育平台,健全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机制;以新媒体建设为平台,舆情监控和主流引导双管齐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三进”工作,举办形势报告会,校长接待日,促进学生在社会、职业、情感、道德、精神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支持和支撑。

强化通识教育训练。以通识训练为载体,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活动载体,巩固和深化通识教育第一课堂教育成果;在帮助学生获取核心知识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培养训练,为社会造就有理想、有抱负、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实施社会实践育人工程。深化实践教育。学校始终把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了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健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效果显著。

建立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学校加强了大学生校内外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的建立,构建了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各类实训、实践基地的作用,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目前,学校已在校内外建立了上百个实践活动基地,从而不断丰富了全方位育人的内容。

开展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学校积极鼓励和引导各书院(院系)依托学生专业优势,围绕实践育人主旨积极开展与专业关联紧密的项目化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引导、精品示范和重点孵化,课内与课外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全面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博雅书院以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艺缕阳光”社会实践育人项目,充分利用团中央暑期社会实践专项行动,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效果,将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相融合,让社会实践更具专业性,让专业实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该项目已连续六年获团中央“优秀课题成果”奖和“优秀实践团队”荣誉称号,实践活动多次被陕西省教育厅微博、中国网、陕西传媒网相继报道;2019年,“艺缕阳光”社会实践育人项目,入选《全国民办学校党建特色项目汇编》。

坚持常态化、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始终坚持开展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西京学子高中母校行”、大学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专项调查、对点帮扶、文艺演出、大学生各种志愿者服务活动、“艺缕阳光”社会实践活动、“千名学子扶百村”大学生寒暑假实践扶贫攻坚活动、“红色筑梦之旅”“义工实践”“一元复始·诚至金开”城市生存挑战赛活动等常态化的系列特色育人品牌活动,每年大约有20000人次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每年有20多个社会实践活动项目或团队获省级以上表彰奖励。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工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整体教学计划,按照中省要求配足配齐了专职心理咨询教师,配好了书院心理二级辅导站站长和兼职咨询师,建设了一支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通过常态化、系统化的培训,提升了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四级”心理健康网络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了宿舍、班级、书院、学校四级信息反馈和调处机制以及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干预机制,落实了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了学校、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组织的作用。

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品牌活动。学校采用多渠道、多形式,利用多媒介、多平台认真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加强大学生朋辈互助队伍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工作,不断提升广大师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全面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努力打造“心理情景剧剧”“心理微电影”“心理知识竞赛”“团训比赛”“手语操大赛”等精品活动,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实施精准对口帮扶工程。深化“对口协议教育”效果。“对口协议”教育是按照“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由辅导员作为工作主体,学业导师和专业教师协助组成导师团队,通过基本素质、专业职业成长测评和辅导员专题访谈等形式,对学生人格特质、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和家庭成长环境等内容进行全面调研分析,按照学生成长要求,与学生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大学学习成长规划书,导师团队相互协作,指导和监督学生“履行协议”。学校始终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全面开展“对口协议教育”,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实现了对学生的精准培养以及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帮扶教育。

强化学业互助帮扶。学校坚持以学生成才需要为目标,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各书院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开展学业互助帮扶活动,成立学生学业志愿者团队,组建班级朋辈学业互助帮扶小组,通过开展学业帮扶和互助交流活动,促进广大学生学业全面进步。

拓展资助育人途径。学校通过优化资助育人政策,将经济资助与学风建设精准结合,突出资助项目的学风引领导向。关注学生发展性需求,将科研创新、社会实践等资源融入资助,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资助方案。将勤工助学与能力提升精准结合,建设勤工助学实践基地,为贫困学子搭建校内创业实践平台、挖掘创业潜质、孵化创业项目。将资助过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精准结合,将诚信、励志、感恩教育融入资助工作全过程,构建了“学习诚信、生活诚信、经济诚信、就业诚信、网络诚信”为内容的诚信教育体系。开展感恩认知和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感恩意识转化为行动自觉。

实施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实施校园创新教育计划,全面启动创新教育项目。学校坚持以创新教育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和能力,坚持办好校园科技创新文化节、校园文化艺术节、校园体育文化节和“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等赛事,每年举办100多场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全面落实“博览群书阅读实践项目”。为学生推荐100本经典阅读书单,开设“经典导读”选修课,开展师生共阅读计划,全面落实“博览群书阅读实践项目”。定期举办西京大讲堂、西京阅读沙龙和经典导读系列活动,增强学生文化修养。

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全方位打造校园文化精品项目。积极营造健康向上、高品位、高格调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校园精神、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学校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加大“校园十不准”等规章制度的检查、督导力度,建设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建设和扶持一批与学生学业关联度高的特色学生社团。创建和培育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和文化育人精品项目,践行以文化人。

实施精英学生骨干培养工程。建立“党”“团”“学”组织联动机制。学校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各级学生组织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办好各级团校,认真做好推荐优秀青年团员入党工作,指导学生会开展工作,大力扶持和引导学生新闻团体和青年志愿者组织开展工作。

建立并完善优秀学生骨干的成长机制。校学工部、校团委通过对校、院、班级三级学生骨干的业务培训、工作指导和业绩考核,遴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定期开展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重点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乐于奉献”的学生骨干。

重视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选树大学生年度人物、各类先进典型群体和个体,广泛宣传典型先进事迹,通过不间断的表彰和奖励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骨干。

深化四项学生服务工程。学校确立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成才服务,为学生发展负责的学生工作理念,通过思想引领、学业帮扶、经济资助和心理援助等方式,形成了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发展为一体的新机制。

强化学风建设,做好学业提升服务。学业发展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坚持育人育才正确方向,紧抓思想建设引领学业辅导;坚持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调动优质资源支持学业辅导,通过建立健全学业导师制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学业指导;书院通过联合院系建设了一支专业队伍深化学生的学业辅导,坚持问题导向、服务学生成长。

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育人始终,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组织保障,营造氛围,开展各类名家讲坛,举办各类大赛,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与指导。搭建创业能力培育新载体,打造校内外联动培养平台,形成课内与课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创新之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了解社会、感受价值、增长才干、培养品格;要通过课程教学、社会实践、拓宽就业渠道等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率。

强化精准资助结对帮扶,广泛开展困难学生资助服务。全面落实国家关于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政策和措施,建立多渠道的学生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和规范学生资助工作流程,确保资助资金的合理使用;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完善档案、动态管理;定期走访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实现“资助”与“育人”的有机结合。全面开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帮扶工作。建立各种制度,激活学业导师精准帮扶内驱力;整合教育资源,拓宽精准学业帮扶育人途径;落实政策,实现师生“一对一”结对精准帮扶与交流。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强化学生事务管理,提升管理服务育人水平。设立学生事务“一站式”服务受理窗口,为学生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事务咨询和服务。每年开展优秀服务窗口评选活动,促进全面、全员服务育人工作。给学生印发《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学生校园学习生活服务指南》、《米兰平台,米兰(中国)学生手册》,为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事务提供解决方案或指导;开展学生校园“十不准”行为规范督查;开展日常安全教育管理工作;坚持隐患月排查制度,坚持对暑假期间留校学生逐一登记并签订《假期安全告知书》;全体学生签订《学生管理与自律责任书》;对全校学生进行特异体质调查;对每一个离校毕业实习(就业)学生建立安全台账。学校持续加大投入,不断完善学生学习生活服务设施,为学生提供优美、温馨、愉悦的大学生活体验。学校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文明校园”和陕西省“平安校园”。